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版面新闻

  • “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

    摘要:“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成(1949—1956)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过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后,已经是千疮百孔,一片哀鸿。但就是在这片废墟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巩固新生政权,医治战争创伤,并且迈入了新的社会制度,不能不说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奇迹:新中国的成就并不是创造了新秩序的所有部分,而是以只有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做到的空前集中地指导方式,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无论如何,其所得的结果是中国人以前完全没有体验到的。那么,奇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 No.1“横扫千军如卷席”:全国领土的解放

    摘要:No.1“横扫千军如卷席”:全国领土的解放   以上漫画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扫中国大陆,解放全中国的军事行动。《看你往哪里逃?》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路向南,直至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海南岛。《把国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则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的军事行动。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面临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彻底解放全国大陆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秉承着毛主席“宜将胜勇追穷寇”的指示,继续向东南、南部、大西南等地区开展军事行动。既通过军事手段继续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天津模式”),也积极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部分地区(“北平模式”),以减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国民经济带来的破坏。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迅猛进军,出现了“老根据地”、“新解放区”和“后解放区”并存的局面,各地方人民政府、军管会等机构努力稳定社会秩序、构建新的社会制度、恢复和发展生产。至1951年5月23日,随着西藏和平解放,新中国已经完成了除台湾省、香港、澳门及少数沿海岛屿外的全国领土的解放,实现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 No.2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摘要:No.2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以上漫画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而做出的努力。《条条大路通上海》、《过去与现在》显示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倾全国之力,以上海为战场,打击不法资本家的投机行为,一举遏制住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发展工商业的桥梁》显示的是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中央人民政府除了增加税收、厉行节约外,还发行折实公债,以改变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恢复生产,发展城乡交流》与《兴修水利》则是反映中央人民政府为改善市场萧条和挽救自然灾害而做出的努力。  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环境极为恶劣,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灾情严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行动。首先是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国民党统治时期持续了12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基本控制下去,稳定了物价,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毛泽东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其次,中央人民政府为活跃市场,大力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扩大商品交流,促进市场繁荣,成为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中央人民政府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治淮工程等众多兴修水利的措施,并制订了“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方针,取得明显成效。经过诸多富有成效的努力,新中国建立起稳定的经济环境,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 No.3抗美援朝与社会改革:“三套锣鼓一起敲”

    摘要:No.3抗美援朝与社会改革:“三套锣鼓一起敲”   以上漫画反映了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和诸多社会改革运动。《彻底清除建设道路上的障碍》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以实际行动来加强抗美援朝》反映的是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工厂工人加紧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战争。《不准破坏国家建设》、《人人来检举》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即在党政军民内部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同时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  解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曾被比喻为“三套锣鼓”:“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相互结合,‘三个锣鼓一起敲’,搞得有声有色,把全国人民的革命激情都动员起来了。”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一方面使新中国的外部安全得到了保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另一方面,由于全国民众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高涨,还成为促进国内生产建设的动力。据统计,1951年全国财政总收入达133.1亿元,财政总支出122.5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04%和80%,达成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局面。即使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的美国作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安全得到了保障和中国国际威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  土地改革方面,1950年6月 30日,被称为“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支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直接指导了建国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1年春,全国除西藏(到1961年也完成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等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全国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占全国人口的60%)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占全国耕地的43%)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至此被彻底消灭,中国在通向现代农业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镇压反革命,是民主革命阶段的遗留任务。镇反运动打击的重点,是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基本结束,它的胜利,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包括旧中国历代政府都未能肃清的湘西、广西土匪,以及许多城市的黑社会势力,基本都被肃清。这使我国社会秩序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斗争。  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使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健康的肌体,并打击了部分资本家的违法行为。总之,抗美援朝运动与众多的社会改革一起,不仅大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以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 “四有”法律人,你GET到了吗?

    摘要:“四有”法律人,你GET到了吗?   今天大学老师肩负着很多的职责。但是我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这就让我想到两年前的一个小事:2016年 6月的一个早晨,一早我就收到了我的老师给我发来的一条短信。短信上说:”祝贺霍老师!有些学生是有梦想的,作为老师要多鼓励、多指导。”原来,前一天学校的网站上报道了一名我指导的硕士生勇于追梦,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取的新闻。所以,当我收到那条短信的那一刹那,内心是感动的、激动的。20年前,那个逐梦的学生,不就是我自己吗?这个小事一直历历在目,让我再一次深切地感触到:教书育人一定是大学老师的天职、最重要的工作。一代代的大学老师,就是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传承。所以我们说,大学老师要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我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作为一名法学教师,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怎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法治人才,或者说法律人呢?在我看来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吧。第一,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当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思辨精神的人。第二,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当是一个有知识广度的人。第三,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当是具备国际视野的人。第四,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当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首先,我们常说一个法律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法律人的思维特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hink"like"a"lawyer.”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出思辨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大学里培养的法律人,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们熟悉每一个法条成为学霸,而是要培养出具有法律人思维特质的人。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其中有一类他称之为‘enlightened"few’,指具有启蒙思想的少部分人。“在我看来,他的这个观点对我们法学教育是有特殊深意的。也就是我们法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启蒙思想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辨精神的人。  第二,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当是具有知识广度的人。英国法学家Radcliffe曾经说过:“如果我说,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学习法律来学习法律,你不要以为我是在贬低这门伟大的社会学科。因为法律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科,它超越其本身。它勾连政治学、哲学,更事关宗教、经济学等等。”对于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作为一个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学科,法律或者说法学,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才能更好的解释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作为法律人,除了学习法律以外,还要学好其它的、了解其它的学科,也就是必须做到超越法律。  第三,一个优秀的法律人,还应当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今天我们身处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本国法,同时也要知晓外国法、国际法,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参与国际规则的完善,作为当代的法律人,我们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  第四,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当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谈到法治人才培养时,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们要培养德法兼修的人。“我想这对于法治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法治是正义之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良心就是最好的法律。所以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不能仅仅学习法律规则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有良知。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优秀的法律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法治的昌明。=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82次访问,全刊已有9298795次访问